今年以来,氢能成为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,掘金氢能市场之热度前所未有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4月11日,今年已有超30家上市公司通过设立氢能子公司、氢能产业基金、联合各方投建氢能项目等方式布局氢能产业,这其中不仅有多家大型能源央企的身影,还有不少其他领域的公司跨界氢能。因制氢的技术路线不同,目前,氢能主要分为灰氢、蓝氢和绿氢。
氢能源产业链上游是氢气的制备,按照制氢工艺的不同,借由对工业副产物进行提纯获取氢气,俗称“灰氢”。通过裂解煤炭或者天然气所得的氢气,便是“蓝氢”。所谓“绿氢”则是通过可再生能源、电解水等方法,实现全程百分之百零碳排、零污染。
4月7日,工信部、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“十四五”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提出,加快突破新型催化、绿色合成、功能-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、“绿氢”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。
氢能源产业链中游是氢气的储运环节,主要技术方式包括低温液态、高压气态和固体材料储氢;下游是氢气的应用,氢气应用可以渗透到传统能源的各个方面,包括交通运输、工业燃料、发电等,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池技术。
国家发改委印发的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指出,要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,有序推进加氢网络建设。各地也在积极推动加氢站的投资和建设,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,截至2021年底,我国加氢站共建成218座,较上年增长了100座。“三桶油”之一的中国石化公开表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发展氢能产业的总体思路是规划建设加氢站(油氢合建站)1000座。
随着国家层面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的出台,国电投、国家能源集团、三峡集团、中国石化、中国石油等央企开始加大对氢能相关产业的投入,加快对氢能产业的布局。
2022年4月1日,国家能源集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约,根据协议,双方将在煤炭储运基地、港口铁路建设、综合能源服务、氢能运用、新能源开发、新能源装备制造、清洁能源发展、低碳智慧园区等方面加强项目规划合作,推动合作共赢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2022年4月1日,亿利洁能拟与三峡鄂尔多斯共同投资设立两家氢能公司,分别为内蒙古三峡亿利新能源有限公司,经营范围包括:光伏发电,光伏沙漠治理,储能、氢能项目建设、开发及经营等;武威新腾格里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:光伏发电,光伏沙漠治理,储能、氢能项目建设、开发及经营等。
2022年4月1日,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正式揭牌,该公司于2021年12月9日注册成立,是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,注册资本1亿元,后期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再行增资。该公司主要负责氢能基础设施建设、加氢站运营、氢气储运、氢气管道建设运营、氢能科技研发、新能源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搭建等,远期还将规划修建氢气管道、探索布局液氢产业。
2022年3月31日,中国华电氢能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。中国华电氢能技术研究中心是集团公司结合氢能业务在技术创新、政策研究、工程应用转化和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需求而成立的专业研究机构,将重点围绕氢能产业政策与动态研究,氢能材料、装备及系统开发,氢能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数字化、智能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。
2022年3月25日,中石化泰山石油与国家电投海南新能源签约,双方在制氢领域拓展新能源制氢、天然气制氢、煤制氢、甲醇制氢、工业排放气制氢等多种制氢技术及应用;在用氢领域,努力拓展旅游城市大巴氢燃料电池应用,现有加油站的储氢加氢改造,新建综合加氢能源站等氢能技术市场化推广应用。
2022年3月15日,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开工,该项目由国家“科改示范行动”中唯一氢能企业——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,总投资100亿元,一期投资40亿元,将开展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,打造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,建设燃料电池装备制造基地,推进氢能在交通、供能等领域全面应用。该基地也是国家电投面向华北和中原地区、辐射黄河流域、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基地。
2022年2月8日,中国石油在川首座加氢站建成完工,该站位于郫都区古城镇蜀源南路275号,占地4134平方米,日均加注能力1000公斤,投运后预计每日可服务130余辆公交车。
氢燃料汽车、绿氢制备等已经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。氢能产业在上游生产、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中均面临挑战,而氢能产业目前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成本。 在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》中,明确提出将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。
目前,氢能产业在上游生产、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中均面临挑战,而氢能产业目前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成本。如何降低氢气生产、储运成本,是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。有观点认为,当电价低于0.3元/kWh,电解水制氢成本将会接近传统化石能源制氢。根据国家发改委的《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》预测, 2035年和2050年光伏发电成本预计约下降50%和70%,达到0.2元/kWh和0.13元/kWh。资料显示,电力成本每下降 0.1元/kWh,氢气成本平均下降 0.5元/Nm3 。
随着政策对绿氢技术突破等方面的支持,绿氢的规模化应用将会加速。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,到2050年,国内氢能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。